我一直很好奇,Telegram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即时通讯工具,似乎在中国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一样受到广泛的关注。最近我了解到,Telegram并没有推出纯官方性质的中文教程。虽然这个消息可能让一些人失望,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也情有可原。毕竟中文用户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受众群体。在中国,微信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而国际市场上,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等才是主要的竞争对手。根据Statista的数据,截至2021年,Telegram的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5亿,而其中来自中国的用户比例相对较小。
即使这样,Telegram在功能上依然没有区别对待任何语言的用户。其开放的API和telegram中文语言包的支持,给了用户自行翻译和定制的机会。这些功能性插件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官方中文教程的空白。比如,Telegram Bot API的开放性允许开发者创建自动化工具,像聊天机器人、提醒功能等,为不同语言的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然,也有人会问,Telegram能否在中国市场上与强大的本土应用竞争?答案恐怕并不乐观,首先由于在中国的政策限制,外来软件通常面临着网络屏蔽的问题,这对它的推广和普及形成了巨大阻力。而且在功能上,虽然Telegram提供了端到端加密、创建群组、频道等非常强大的功能,但这一切在国内用户看来并没有明显的优越性,因为微信也有类似甚至更加符合本土需求的功能,像微信支付、小程序等等。所以,尽管Telegram具备如此丰富的功能生态,但在用户体验和本地化服务上,它还难以匹敌中国本地的一些应用。
再说一些与技术有关的事,Telegram的服务器架构设置在全球各个地方,确保用户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安全性,但在中国,由于GFW(国家防火墙)的存在,连接速度相对会受到影响,甚至用户在不使用VPN的情况下是很难正常访问的。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希望使用Telegram的中国用户只能诉诸翻墙软件,这增加了使用的门槛,并对常规用户造成了不少困难。
然后我们再看看行业中的一些新闻报道。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期间,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加速转向在线平台,Telegram抓住机遇大力推广其安全通讯功能,用户增长迅猛。然而在中国市场,由于种种局限和微信的强势霸主地位,Telegram并没有迎来预期的爆发式增长。
因此尽管Telegram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得到好评,由于政策、语言、以及市场特殊性的多重因素限制,在中国的发展一直是不温不火。就算如此,仍有一部分中文用户通过社群和博客等方式自发整理了不少使用教程,不仅包括下载安装的教程,还涉及如何充分利用Telegram的一些高级功能,比如如何运用群组进行知识分享、使用频道进行信息传播等。这些教程虽然不属于官方,也成了不少新用户入门的宝贵资源。
总的来看,无论是中文教程的缺乏,还是本地市场的挑战,Telegram在中国的旅程似乎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它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与用户魅力。通过用户自发的努力和第三方支持,像telegram中文语言包等等,这些因素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方资源的不足。